三国三大战役,东吴两战全胜,为何没能一统天下呢?(三国东吴为什么不打仗)

扣扣游

2024-01-06 08:27

180次查看

三国三大战役,东吴两战全胜,为何没能一统天下呢?(三国东吴为什么不打仗)

一,三国三大战役,东吴两战全胜,为何没能一统天下呢?

三国时期的战争很多,而最著名的堪称三大战役,分别是官渡之战、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。其中东吴参与了赤壁之战、夷陵之战,都取得了最终胜利。

于是题主发出这样的疑问,曹魏经过官渡之战奠定了北方霸主地位,而东吴经过赤壁、夷陵之战,作为最终胜利方为何没能进一步统一天下呢?

这里就要为题主释疑一下了,每次战争都是在不同的背景下进行的,其结果或胜或败都达到了一定的目的。

官渡之战是经过长期战争北方剩下曹操、袁绍两大政治军事集团,就在袁绍击败公孙瓒,巩固后方厉兵秣马企图南下许都时,官渡之战拉开了序幕;最终处在弱势的曹操抓住了战机,取得最终战争的胜利,北方两雄取其一,曹操一家独大,统一了北方。

赤壁之战是曹操统一北方后,率兵南下,一路势如破竹,取得荆州,直到长江岸边,与孙吴隔江相望;此时的孙吴犹如彼时的曹操,虽是孙刘联合抗曹,依旧处于劣势之中;最终还是孙刘一方抓住战机,利用火攻,一举击败曹操,曹操退回北方,孙刘巩固了自己的地盘,奠定了三分天下割据。

夷陵之战是刘备称帝后,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,水陆两路大军沿长江而下,孙吴求和不成,开始应战,双方僵持在夷陵地区;此时刘备兵势强大,居高守险,锐气正盛,求胜心切;孙吴避其锋芒,坚守不战;最终在刘备军队士气懈怠之际,抓住战机反攻,火烧联营,刘备几乎全军覆没;此战孙吴守住了荆州,而蜀汉受到重创,元气大伤,两国实力都受到影响,为双方日后消除矛盾、共同抗魏奠定基础。

从结果来看,三大战役都是处于弱势一方取得彻底胜利,达到保全自己的目的。但是官渡之战,曹操抓住战机,在袁绍死后乘势统一了北方;赤壁之战,曹操虽然大败退回北方,孙刘双方只是保住并扩大南方的地盘,而没有能力乘机向北扩张,一路消灭曹操;夷陵之战,刘备死后,东吴也没有抓住战机或者有能力吞并刘备地盘,最终在双方实力都受到损耗情况下,再次结成联盟对抗北方曹魏势力。

因此,虽然东吴参与两大战役,都是取得最终胜利,但是最终都没有将战败一方彻底消。所以说,不可能统一全国,甚至连统一南方都没有做到。

二,三国东吴军事

东吴虽然在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中先后打败了曹操和刘备,但是始终是偏安一隅的政权,具体原因我们要从天时,地利,人和三方面去分析。

天时

所谓天时,就是时机,机运。很显然,东吴和天时是绝缘的,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:

  • 孙坚死的不是时候:孙坚被称为“江东猛虎”,历史中真正斩华雄的那位,在征讨荆州时不幸阵亡。为什么说孙坚死的不是时候,因为他的死使孙家失去了割据的最佳时机。孙坚死之前,同当时的大军阀袁术是合作状态,而他死后,孙家直接依附了袁术,从自己做老板到给别人打工。如若孙坚不死,必会在乱世初期割据出一块儿自己的地盘,凭借孙家的能力,大概率会成长起来,从而威胁到中原的曹家和河北的袁家;

  • 孙策死的不是时候:孙坚虽然早亡,但是好在“老子英雄儿好汉”,他儿子孙策是个狠人。“小霸王”孙策在袁术处打了不到两年工就自己干了,迅速地占据了江东,弥补了之前错过的割据一方的时间。但是“英雄气短”,跟他爹一样,早亡了,孙策的死使江东失去了扩大地盘的机会。孙策死于公元200年,官渡之战前夕,当时的形势是曹操联合公孙瓒对付袁绍,袁绍联合刘表对付曹操。孙策其实有两个选择,一是趁袁绍和曹操对峙时放心攻打刘表,不用担心曹操打他,二是趁曹操攻打袁绍,背后捅曹操刀子,直接偷袭许昌。而孙家世代和荆州有仇,所以选择了对付刘表,但是孙策却被曹操为了杜绝后患找人阴死了,于是孙家什么都没做成。假设孙策没死,大概率能拿下荆州,假若孙策不打荆州而去捅曹操的刀子,也大概率会获得中原部分区域,那么曹操说不定会第一个被灭掉;

  • 两场大战都赢了,但是都是被动防守,对时局影响不大,没有造成转折点。赤壁之战前曹操已经统一北方,所以曹操赤壁大败并没有对他造成实质的影响,改变不了时局。夷陵之战也是,刘备虽败亡,但是益州根基未动,且北有曹丕,东吴也不敢擅动,只能维持三分天下的局势。所以这两场战争虽是大胜,却无大用。

东吴政权先是因为两次领袖的早亡错失了割据和发展的最好时机,然后在时局难以改变的情况下赢了两场防守战,可谓不得天时,但是不可否认的是,如果这两场战争输的话,东吴将会不复存在,所以这两场战争还是很有意义的。

地利

诸葛亮曾在隆中对中说过,东让孙权占地利,那么孙权真的占到地利了吗?我只能说,他只占了一半。东吴势力范围在江东一块儿,大概今天的江浙,天然拥有一条长江作为防守天堑,这也是他能在防守战中屡战屡胜的原因之一,想打我先把水军练好。

但是有利就有弊:

  1. 攻进来不容易,打出去也不容易。江东水军一流,但是陆战能力却差的不能再差了,对外战争被打的不忍直视。张辽八百铁骑打的江东的小孩子一听到他的名字就不敢哭了;

  2. 中国古代自古以来经济文化的中心就在北方,南方一直被视为蛮夷之地,到了南北朝时期才开始陆续迁移,所以中国历史上的统一战争大都是由北向南的(除了朱元璋这个bug);

所以说,东吴只占了一半的地利,他只能打防守战,只能偏安一隅,北伐成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。

人和

古人说“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”,你东吴一不占天时,二只占了一半地利,你要想统一,总得占个人和吧,奈何,他人和也不占。

东吴人和方面最大的问题在于领导者和江东士族的矛盾,说好听的,孙家在江东有士族的支持,说不好听的,孙家已经被士族给架空了一有战争,这群士族喊投降喊得最凶,对外战争更是出工不出力。

再加上孙权死后,江东内乱不断,没苟延残喘几年,就被灭了。

总结

孙吴政权不占天时,不占人和,仅占一半的地利,虽然赢了两场大战,但是注定不会完成大一统。

喜欢的点赞加关注哦,我是李沐茗,为你解读历史!

三,三国东吴战将排名

身在闹市,心向青山


三国鼎立的形成,由三大战役奠定。

公元200年,官渡之战,曹操击败袁绍,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。

公元208年,赤壁之战,孙权刘备联手击败曹操,奠定天下三分的雏形。

公元221年,夷陵之战,孙权击败刘备,三国鼎立之局形成。

三场战役均为以少胜多,这也是得以名留青史的重要原因。

这三大战役固然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战役结束之后怎么做,这更能决定历史的走向。

官渡之战后,曹操北上河北消灭袁绍的两个儿子――袁谭和袁尚,击灭乌桓,统一北方。

赤壁之战后,曹操固守南线,消灭马腾、韩遂、张鲁等北方残余势力;而孙权北上攻合肥被曹操击败,此后孙吴共五次围攻合肥,均被曹魏击败,不能北上一步,张辽威震逍遥津后更是让东吴闻风丧胆;与此同时,刘备借荆州,吞益州,称霸西南。

夷陵之战后,诸葛亮遣使与孙吴修好,依然共抗曹魏。

所以,孙权一直都是守的一方,无论是赤壁之战还是夷陵之战后,孙权都无力扩大战果,所以也只能止步于解除外部威胁,而不能开疆拓土。

举一个例子,唐朝出兵塞外,不一定每战必胜,但赢了就是灭国开疆拓土。宋朝防守国土,每战均能击退敌军,但输了就是亡国。

四,三国为什么东吴最弱

三国中的三大战役是官渡之战、赤壁之战、夷陵之战。其中,官渡之战交战双方是曹操和袁绍,这一战让曹操最终统一了北方,赤壁之战是刘备、孙权与曹操,孙、刘火烧赤壁,成就三国鼎立局面,夷陵之战是刘备与孙权为争夺荆州发生的,火烧连营七百里,最终烧断了刘备荆州梦。



东吴孙权雄才大略,手下人才济济,三场大战胜了两场,但却没能统一天下:

1.东吴的统治阶层主要是江东本土人,他们在受到侵犯或威胁时,为了保卫自己利益,能够一致对外,但因为利益大多在江东本土,因此更倾向守住江东,做称霸一方的霸主,而不是统一天下。鲁肃曾为孙权献计,“汉室不可复兴,曹操不可卒除。为将军计,惟有鼎足江东,以观天下之衅。”“剿除黄祖,进伐刘表,竟长江所极,据而有之,然后建帝号以以图天下”。可见,东吴的首要战略目的就是占据长江,划江而治。在占据荆州以后,战略目的已经达到。



2.通过对比两场战争,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相似点,就是东吴都是防御应战。赤壁之战主攻的一方是曹操,夷陵之战主攻的一方是刘备,东吴都是先防御,再取胜。但是东吴除了成功夺取荆州,在其它主动进攻中却鲜有胜绩。这大概和东吴军队以步兵和水军为主相关。即使夺取荆州也是靠白衣渡江,水军偷袭取胜。而真正到了敌人严阵以待防守的时候,就显出了东吴不擅长攻城硬仗的缺点。比如,主动攻取合肥,孙权亲自上阵,仍然被张辽打的大败。可见,东吴长于防御,短于进攻。同时,东吴军队属于将领的私兵,这是不利于联合作战。往往在外在压力下,能够凝聚在一起,爆发强大战斗力。而要对外行动中,将领们就要考虑自己势力的消耗了,导致战斗力降低。



3.东吴的实力不足以灭魏、灭蜀。虽然在赤壁之战战败曹操,让曹操丧失了统一天下的机会。但是曹魏的国力和人才优势都是东吴不可比的。仅张辽一人就能阻挡孙权北上的步伐。而像周瑜、鲁肃、吕蒙等名将也都相继早逝。到后期还有陆逊取得夷陵之战胜利,但是东吴面对蜀地层层险阻的地势,东吴无能为力。还要防备曹魏袭击。而且陆逊本人能力也未必能胜过诸葛亮,自然也就无法乘胜消灭蜀汉。东吴与蜀汉是唇亡齿寒的关系,任谁把谁灭了,自己都无法抵挡曹魏的进攻。这也正是蜀国灭亡后,吴国无法独立对付曹魏,最终为其所灭。



最后,东吴境内少数民族众多,土著人经常叛乱,导致东吴高层不得不拿出大量时间去镇压,这也制约了东吴对外扩张的精力,不可能拿出足够的兵力去进行统一战争。

五,三国东吴灭亡的原因

三国由三大战役砥定三国格局,官渡之战,曹操一统北方,赤壁之战阻挡了曹操一统江山的步伐,夷陵之战最终形成三国鼎立。

这其中,在三国演义中主演配角的东吴胜了两场,可为什么东吴却始终偏安一偶,没能统一华夏,最终被西晋所灭亡了呢?

很多朋友对古时战争并没多少了解,只是就战争而战争,并没有把当时的政治、经济、人口、民心向背等众多因素放进去一并考虑。而三国时期,因三国演义的广为流传,算是普通中国人最耳熟能详,津津乐道的一段历史。可演义只是文学作品,能让老百姓通俗易懂,可也让人分不清那些是历史真实情况,那些是文学加工分不清楚,其中最有意思的是让无数人认为,那时的战争常以武将单挑来决定胜负,还为谁的武力高强争个不休,真是哭笑不得。

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是黄河流域,并且长时间的处于国家中心。三国时期仍处在黄河文明高度发达的时期,黄河流域农业文明发达,人口众多,经济文化的中心。这些都是战争中起决定作用的重要因素。仅以人口论,三国鼎立后,魏之人口有400万,吴只有魏的一半200万,而蜀只有90万人口。人口的多寡,就决定了粮食的产量,经济的发达程度和战争的动员能力。冷兵器时代,兵力的差距是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,无地利、粮草等因素的参与,1万人是万万打不过10万人的,这是很简单的道理。

政治上,曹操赤壁大战失败后,并没有穷兵黩武,再战江南,而选择勤理内政,与民休养生息。战乱初定的北方,快速恢复生机,经济人口都很快回升。曹操死后,虽然曹丕篡汉,但仍以发展经济为主,还出台系列政改措施,让老百姓安居乐业,综合国力不断提升。老百姓并不希望战争,也不会欢迎外来统治者。曹叡及后几任魏帝,战略上都保持了守势,积累国力。

东吴所占地域虽广,但那时经济不象今日中国的经济,人口聚集区也就长三角地区和长江沿江地区,其它地区多为不毛之地或少数民族地区,不仅提供不了战争所需的粮食、人口,还得分散精力去管理,分散兵力去以防动乱。虽然赢得了两场大战的胜利,但都属于战略防御的战役,能守住就属万幸。此后东吴也主动发起过讨魏的战争,如濡须之战,石门之战,但都无法动摇魏之根基,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在吴一方,反而削弱自身国力。所以不能说孙权胸无大志,而真是力不能及。此后就基本上采取划江而治的防御格局了。



总结:以上内容就是扣扣游手游提供的三国三大战役,东吴两战全胜,为何没能一统天下呢?(三国东吴为什么不打仗)详细介绍,大家可以参考一下。

游戏资讯

最新资讯

扣扣游手游平台

Android下载

推荐游戏